由查建英編著的《八十年代》訪談錄簡體版在國內推出後,掀起了一片談論八十年代的風潮。書中查建英共訪問了十二位八十年代的精英,阿城、北島、陳丹青、甘陽等均在受訪之列。《八十年代》訪談錄繁體版,現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繁體版收錄了查建英與受訪者的對話,不經刪節,其中包括查建英與電影創作人劉奮鬥的一章對話。
《八十年代》訪談錄繁體版是一本關於「八十年代」友情和激情的訪談錄,訪談者均為中國文化界各領風騷的傑出人物:阿城、北島、陳丹青、陳平原、崔建、甘陽、李陀、栗憲庭、林旭東、劉奮鬥、劉索拉、田壯壯。儘管那時年輕氣盛、出道成名;儘管與今天這個極為現實的複雜的時代相比,那個前消費時代單純而浪漫……
作者簡介:
查建英,筆名扎西多,一九五七年於北京出生,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一九八二年赴美,先後就讀於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曾為《萬象》、《讀書》、《紐約客》、《紐約時報》等撰稿。
《八十年代》訪談錄繁體版是一本關於「八十年代」友情和激情的訪談錄,訪談者均為中國文化界各領風騷的傑出人物:阿城、北島、陳丹青、陳平原、崔建、甘陽、李陀、栗憲庭、林旭東、劉奮鬥、劉索拉、田壯壯。儘管那時年輕氣盛、出道成名;儘管與今天這個極為現實的複雜的時代相比,那個前消費時代單純而浪漫……
作者簡介:
查建英,筆名扎西多,一九五七年於北京出生,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一九八二年赴美,先後就讀於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曾為《萬象》、《讀書》、《紐約客》、《紐約時報》等撰稿。
牛津版序 查建英
此書自五月在大陸出版之後,坊間讀者反響之熱烈,以及在知識界、文化圈引發的種種討論議論,大大超出了我當初的預料。一股「八十年代懷舊風」悄然刮起,那個被這本書中所有過來人冷靜乃至苛刻地反省著的火辣辣的青春年代,似乎在歲月流逝之中正在更多人的心目中定格為一個文化符號,它代表著一個理想、激情、真誠、希望的浪漫年代。這符號當然是簡單的、片面的、有些美化的,明知如此,我卻仍然心懷感動。那段歷史的確值得我們反省、批判、甄別,但更值得我們記念與珍惜。
眾所周知,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大陸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個人表達空間也有種種拓展,但由於政治體制改革遲遲未動,遊戲規則中的禁忌也就依然存在,作者、編輯、新聞記者、出版人長期自律,下筆、審稿不免謹小慎微。即如《八十年代》訪談錄在三聯書店的編審過程中,有些部分不得不加以刪節、刪改,其中劉奮鬥一章因刪節幅度過大、導致劉奮鬥最終決定撤稿。於是原有的十二篇訪談,內地版只收入了十一篇,確實令人遺憾。
在內地版尚未付梓之前,林道群即已表示了出版此書繁體字版的意向。現蒙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厚愛,能讓未經刪節的足本問世,使書中諸位朋友的精彩談話得以在此恢復原貌,我很高興也很感安慰。
在牛津方面協助下,香港版還補充了更多圖片,增加了附錄和人名索引。感謝林道群,感謝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二○○六年六月十五日北京芳草地
此書自五月在大陸出版之後,坊間讀者反響之熱烈,以及在知識界、文化圈引發的種種討論議論,大大超出了我當初的預料。一股「八十年代懷舊風」悄然刮起,那個被這本書中所有過來人冷靜乃至苛刻地反省著的火辣辣的青春年代,似乎在歲月流逝之中正在更多人的心目中定格為一個文化符號,它代表著一個理想、激情、真誠、希望的浪漫年代。這符號當然是簡單的、片面的、有些美化的,明知如此,我卻仍然心懷感動。那段歷史的確值得我們反省、批判、甄別,但更值得我們記念與珍惜。
眾所周知,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大陸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個人表達空間也有種種拓展,但由於政治體制改革遲遲未動,遊戲規則中的禁忌也就依然存在,作者、編輯、新聞記者、出版人長期自律,下筆、審稿不免謹小慎微。即如《八十年代》訪談錄在三聯書店的編審過程中,有些部分不得不加以刪節、刪改,其中劉奮鬥一章因刪節幅度過大、導致劉奮鬥最終決定撤稿。於是原有的十二篇訪談,內地版只收入了十一篇,確實令人遺憾。
在內地版尚未付梓之前,林道群即已表示了出版此書繁體字版的意向。現蒙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厚愛,能讓未經刪節的足本問世,使書中諸位朋友的精彩談話得以在此恢復原貌,我很高興也很感安慰。
在牛津方面協助下,香港版還補充了更多圖片,增加了附錄和人名索引。感謝林道群,感謝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二○○六年六月十五日北京芳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