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家永三郎在50年代編著的教科書多次被判定不合格,有一次通過了,卻被要求作出300處修改。家永認為文部省的理由難以接受,而且審定教科書屬於違法行為,於是展開長達32年的訴訟,最後於1997年8月的終審判決取得“部分勝利”。
這次勝利實在得來不易,事實上,日本會否對戰時罪行真誠懺悔,中國人尤其沒有把握,但家永三郎的高風亮節,卻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同。
這部自傳所以值得一讀,首先在於家永的故事和心路歷程非常動人。聽他淡淡地道出生命中的艱苦和反思,您不能不對他肅然起敬——那怕您是中國人,而他是日本人。
家永三郎的父親是一位軍人,但家永不好戰、不粗野,反而成為一位喜歡以詩明志的學者、史家。剛直不阿、並不盲目崇拜天皇的父親,還有幾位可敬的師長,乃至貧病交迫的童年,一同薰染、鍛煉出今日的家永三郎。
此書另一難得之處,是家永的眼光超出民族主義。在漫長的抗爭中,他為人類追求的自由和正義而戰,恐怕多於為了鞭撻或扶助任何一個民族而戰。
這次勝利實在得來不易,事實上,日本會否對戰時罪行真誠懺悔,中國人尤其沒有把握,但家永三郎的高風亮節,卻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同。
這部自傳所以值得一讀,首先在於家永的故事和心路歷程非常動人。聽他淡淡地道出生命中的艱苦和反思,您不能不對他肅然起敬——那怕您是中國人,而他是日本人。
家永三郎的父親是一位軍人,但家永不好戰、不粗野,反而成為一位喜歡以詩明志的學者、史家。剛直不阿、並不盲目崇拜天皇的父親,還有幾位可敬的師長,乃至貧病交迫的童年,一同薰染、鍛煉出今日的家永三郎。
此書另一難得之處,是家永的眼光超出民族主義。在漫長的抗爭中,他為人類追求的自由和正義而戰,恐怕多於為了鞭撻或扶助任何一個民族而戰。
戰敗後-二十年,日本曾萌發茁壯的民主及和平力量,這種傳統隨著一批知識份子去世日漸消逝。至今這種人、這種傳統已是碩果僅存。本書的出版為日本留下正義及進步的呼聲留下紀錄。
家永三郎-一位對日本文化、歷史、哲學、藝術、教育都有淵博研究的著名學者-所建立的一套家永史學系統,對日本學術及思想界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誰想到得他是個畢生都要拖著羸弱病軀的書生,還不斷進出法庭挑戰本國文化和價值呢!
長於軍人家庭和接受傳統日本模式教育的家永三郎,對他的國家越是了解,越是愛恨交織-個人不能制止一場世紀不義之戰而深表疚悔之餘,決意以校園和法院為陣地,狠批日本過去的歷史、現在的教育和司法制度,重整日本民族的價值觀。由此引發長達32年的教科書訴訟案,期間勝負起落,牽動日本一場空前規模的思想運動。
本書不但是家永三郎的個人自傳,也是他的思想史,更是一部日本近代史的縮影。本書中文版是專誠為中國人翻譯的,是作者在近90高齡之年的深切願望-讓中國的讀者,尤其年輕的一代,透過認識他的一生和他所處的世代,對為中日兩國的過去有更多的了解,有助開拓未來的新世界。
家永三郎-一位對日本文化、歷史、哲學、藝術、教育都有淵博研究的著名學者-所建立的一套家永史學系統,對日本學術及思想界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誰想到得他是個畢生都要拖著羸弱病軀的書生,還不斷進出法庭挑戰本國文化和價值呢!
長於軍人家庭和接受傳統日本模式教育的家永三郎,對他的國家越是了解,越是愛恨交織-個人不能制止一場世紀不義之戰而深表疚悔之餘,決意以校園和法院為陣地,狠批日本過去的歷史、現在的教育和司法制度,重整日本民族的價值觀。由此引發長達32年的教科書訴訟案,期間勝負起落,牽動日本一場空前規模的思想運動。
本書不但是家永三郎的個人自傳,也是他的思想史,更是一部日本近代史的縮影。本書中文版是專誠為中國人翻譯的,是作者在近90高齡之年的深切願望-讓中國的讀者,尤其年輕的一代,透過認識他的一生和他所處的世代,對為中日兩國的過去有更多的了解,有助開拓未來的新世界。
在過去長達2000年的歲月中,日本一直不斷地攝取、學習直接從中國本土或經由朝鮮半島傳來的中國文化。直到19世紀左右為止,中國始終比日本先進,走在日本的前面。從19世紀中葉開始,日本為輸入和吸收西洋文明而不遺餘力,中國則開始向日本派出留學生。
雖然日本始終熱心模仿、學習外國文化,但是經日本孕育、產出來的文化,無論是與中國還是與西洋都明顯不同——具有濃厚的日本色彩。關於其具體內容可參閱1992年由北京商務印書館翻譯出版的拙著《日本文化史》一書。
我出生於20世紀初葉,成長於“大日本帝國”對外侵佔臺灣、朝鮮、樺太等地區,對內嚴厲限制本國人民權利的時代。儘管如此,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我的幼年時代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我得以在比較自由開放的環境中接受了初等教育。然而不幸的是,作為一名研究者,我的學術研究生涯卻不得不始於1931年爆發的侵華戰爭時期。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和平得以恢復,其後社會仍繼續處於動蕩不安的狀況之中。戰爭末期及戰後初期,人們飢寒交迫精神頹廢。今天,僅從外觀上看,人們大幅度地獲得了精神自由。衣食住行方面,也享受著戰前根本無法相比的高水準生活。但是,若從“教科書審定”一事來看,我們難道從不覺察到自由並沒有得到完全的保障嗎?我每每懊悔,以個人的微薄之力,未能阻止這場不義莽撞的戰爭,也未能促使戰爭盡早結束,可以說,我對這場戰爭也負有一定的責任。為了不使自己再度懊悔,我遂以法庭為基本陣地,通過廣地泛地評論社會問題,來闡述和宣傳自己的信念。
鑑於日本年輕一代不了解近80年來日本動蕩險峻的社會現實,我遂於數年前撰寫了此書,沒有想到竟會有機會被譯為中文。我生來是蒲柳之質,諸病纏身,為宿疾所苦;加之險惡的社會環境,我的一生充滿了荊棘坎坷,毫無值得炫耀之處。我想,中國的年輕一代大約與日本的年輕人同樣,對我的生涯及其時代知之甚少吧。若蒙讀者不棄,賜讀拙著,則不勝榮幸。最後,謹對翻譯本書的石曉軍先生、劉燕小姐及田原先生表示衷心感謝。
家永三郎
1993年3月
雖然日本始終熱心模仿、學習外國文化,但是經日本孕育、產出來的文化,無論是與中國還是與西洋都明顯不同——具有濃厚的日本色彩。關於其具體內容可參閱1992年由北京商務印書館翻譯出版的拙著《日本文化史》一書。
我出生於20世紀初葉,成長於“大日本帝國”對外侵佔臺灣、朝鮮、樺太等地區,對內嚴厲限制本國人民權利的時代。儘管如此,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我的幼年時代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我得以在比較自由開放的環境中接受了初等教育。然而不幸的是,作為一名研究者,我的學術研究生涯卻不得不始於1931年爆發的侵華戰爭時期。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和平得以恢復,其後社會仍繼續處於動蕩不安的狀況之中。戰爭末期及戰後初期,人們飢寒交迫精神頹廢。今天,僅從外觀上看,人們大幅度地獲得了精神自由。衣食住行方面,也享受著戰前根本無法相比的高水準生活。但是,若從“教科書審定”一事來看,我們難道從不覺察到自由並沒有得到完全的保障嗎?我每每懊悔,以個人的微薄之力,未能阻止這場不義莽撞的戰爭,也未能促使戰爭盡早結束,可以說,我對這場戰爭也負有一定的責任。為了不使自己再度懊悔,我遂以法庭為基本陣地,通過廣地泛地評論社會問題,來闡述和宣傳自己的信念。
鑑於日本年輕一代不了解近80年來日本動蕩險峻的社會現實,我遂於數年前撰寫了此書,沒有想到竟會有機會被譯為中文。我生來是蒲柳之質,諸病纏身,為宿疾所苦;加之險惡的社會環境,我的一生充滿了荊棘坎坷,毫無值得炫耀之處。我想,中國的年輕一代大約與日本的年輕人同樣,對我的生涯及其時代知之甚少吧。若蒙讀者不棄,賜讀拙著,則不勝榮幸。最後,謹對翻譯本書的石曉軍先生、劉燕小姐及田原先生表示衷心感謝。
家永三郎
1993年3月
1967年初版後記
1977年增補版前言
中文版序言——致中國讀者
第一章 我的家庭和幼年時代
第二章 我與大正“民主主義”時期的教育
第三章 對於歷史的憧憬——中學時代的回憶
第四章 思想上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第五章 學生運動被鎮壓後的大學生活
第六章 始於“黑暗谷底時代”的研究生涯
第七章 戰爭結束時的心境
第八章 反動逆流的出現與我的社會認識的成長
第九章 “教科書訴訟”的背景
第十章 “教科書訴訟”與在東京教育大學的鬥爭
1977年增補版前言
中文版序言——致中國讀者
第一章 我的家庭和幼年時代
第二章 我與大正“民主主義”時期的教育
第三章 對於歷史的憧憬——中學時代的回憶
第四章 思想上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第五章 學生運動被鎮壓後的大學生活
第六章 始於“黑暗谷底時代”的研究生涯
第七章 戰爭結束時的心境
第八章 反動逆流的出現與我的社會認識的成長
第九章 “教科書訴訟”的背景
第十章 “教科書訴訟”與在東京教育大學的鬥爭
一九六七年初版後記
這本小書是應與我有多年合作關係的三省堂之約而寫的。三省堂準備推出一套有特色的叢書,約我無論如何也要寫其中一本。起初,我堅決地推辭掉了,但後來經不住出版社編輯的再三勸說,最終還是應承了下來,寫成了這部小冊子。
我的本職工作是從事研究和教學,在完成本職工作之外,又提出了有關教科書審定的訴訟,這件訴訟案自然佔去了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我來說,再要擠出時間執筆寫一本新書,幾乎沒有可能。在這種情況下,有人提議,可否以“教科書訴訟”發生以前我所走過的道路為題目,圍繞這個話題隨便談,然後再將我的談話記錄整理成書,這或許是個可行的辦法。我也覺得這是個好主意,於是便分數次口述了我這50年來的心路歷程,並請人將我的口述速記了下來。
可是速記記錄整理出來後,我發現其中很多地方都不像文章的體裁,必須全面改寫或增刪,結果所花的時間幾乎與重寫一遍一樣。
現在,當我重讀這本書的校樣時,的確感到很躊躇。像我這樣的人的自傳值得出版麼?事到如今,似乎已沒有打退堂鼓的餘地了。加之又一想,我的經歷和體驗儘管很膚淺,畢竟也還是一種個人經歷的歷史事實,這對於想了解半個世紀以來的歷史的人來說,或許有一些參考價值。尤其到了今天,開始活躍於社會各個領域的人,大都對戰前日本毫不知情,因而戰前一代人的經歷記錄,在形象具體地再現戰前日本的氣氛方面,也許對年輕人不無助益。考慮到這一點,雖然有些不自量,我還是決定冒昧地把這本書公之於世。
考慮到保護第三者個人隱私的問題,加之篇幅限制,不少事情我本來覺得應該寫出來,卻又不得不忍痛割愛,尤其是一些對我來說十分重要的事,如與許多優秀前輩、學友之間的關係等,在本書中幾乎都未能涉及到,這的確令人遺憾。儘管如此,能有機會就自己走過的路進行回憶,並以現在這樣的形式粗線條地勾畫出來,以對自己的前半生加以清算,這完全是三省堂出版部諸位先生努力的結果,是他們給了我這一機會。以上就是本書寫作的緣起和大概經過,謹以此代跋。
1967年盛夏
這本小書是應與我有多年合作關係的三省堂之約而寫的。三省堂準備推出一套有特色的叢書,約我無論如何也要寫其中一本。起初,我堅決地推辭掉了,但後來經不住出版社編輯的再三勸說,最終還是應承了下來,寫成了這部小冊子。
我的本職工作是從事研究和教學,在完成本職工作之外,又提出了有關教科書審定的訴訟,這件訴訟案自然佔去了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我來說,再要擠出時間執筆寫一本新書,幾乎沒有可能。在這種情況下,有人提議,可否以“教科書訴訟”發生以前我所走過的道路為題目,圍繞這個話題隨便談,然後再將我的談話記錄整理成書,這或許是個可行的辦法。我也覺得這是個好主意,於是便分數次口述了我這50年來的心路歷程,並請人將我的口述速記了下來。
可是速記記錄整理出來後,我發現其中很多地方都不像文章的體裁,必須全面改寫或增刪,結果所花的時間幾乎與重寫一遍一樣。
現在,當我重讀這本書的校樣時,的確感到很躊躇。像我這樣的人的自傳值得出版麼?事到如今,似乎已沒有打退堂鼓的餘地了。加之又一想,我的經歷和體驗儘管很膚淺,畢竟也還是一種個人經歷的歷史事實,這對於想了解半個世紀以來的歷史的人來說,或許有一些參考價值。尤其到了今天,開始活躍於社會各個領域的人,大都對戰前日本毫不知情,因而戰前一代人的經歷記錄,在形象具體地再現戰前日本的氣氛方面,也許對年輕人不無助益。考慮到這一點,雖然有些不自量,我還是決定冒昧地把這本書公之於世。
考慮到保護第三者個人隱私的問題,加之篇幅限制,不少事情我本來覺得應該寫出來,卻又不得不忍痛割愛,尤其是一些對我來說十分重要的事,如與許多優秀前輩、學友之間的關係等,在本書中幾乎都未能涉及到,這的確令人遺憾。儘管如此,能有機會就自己走過的路進行回憶,並以現在這樣的形式粗線條地勾畫出來,以對自己的前半生加以清算,這完全是三省堂出版部諸位先生努力的結果,是他們給了我這一機會。以上就是本書寫作的緣起和大概經過,謹以此代跋。
1967年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