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以十九篇論述文章,二十五萬字的篇幅,分別說明台灣紀錄片的發展與社會變遷之間的關連、紀錄片的回顧與前瞻、探討紀錄片的本質與定義、當代台灣紀錄片的種種面向,一直到各部重要紀錄影片的介紹分析、紀實\紀錄\實驗之間的模糊地帶等,都有詳盡深入的討論。執筆者為主編王慰慈、李道明、李泳泉、陳儒修、郭力昕等人,為想深入瞭解台灣紀錄片的讀者們提供最寬廣、最專業的參考憑藉。
王慰慈/1960~2000年台灣紀錄片的發展與社會變遷
李道明/劉吶鷗的電影美學觀──兼談他的紀錄電影《攜著攝影機的男人》
陳錦玉/劉吶鷗「新感覺派」的藝術追尋──文字與影像的魅惑
林盈志 /起跳的高度──談白景瑞「台北之晨」
李道明/紀錄片的回顧與前瞻
李泳泉/全景學派的誕生:台灣紀錄片的趨勢觀察(1990-2000)
李道明/紀錄片的定義
李道明/台灣紀錄片的美學問題初探
陳儒修/試論紀錄片本質
王慰慈/台灣紀錄片的類型發展與分析──以Bill Nichols的六種模式為研究基礎
陳淑卿/移\安置在地:論四部《流離島影》紀錄片的地方影像美學
陳衍秀/《流離島影》紀錄短片初探以<噤聲三角>、<南之島之男之島>、<0304>、<馬祖舞影>、<基隆嶼的青春紀事>為例
邱貴芬/紀錄片/奇觀/文化異質:以《蘭嶼觀點》與《私角落》為例
林杏鴻/找尋台灣獨立影像中的女性情慾主體──以《自溺》、《不可名狀的纏繞》、《等待月事的女人》以及《私角落》影片為例
郭力昕/不碰政治的台灣紀錄片文化──「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的啟發
楊元鈴/當真實不再是唯一目的
孫松榮/實驗性紀實
黃建宏/模糊遊走的革命之途──實驗電影的實驗與紀實電影的實驗性
張國治/象學觀的影像書寫
李道明/劉吶鷗的電影美學觀──兼談他的紀錄電影《攜著攝影機的男人》
陳錦玉/劉吶鷗「新感覺派」的藝術追尋──文字與影像的魅惑
林盈志 /起跳的高度──談白景瑞「台北之晨」
李道明/紀錄片的回顧與前瞻
李泳泉/全景學派的誕生:台灣紀錄片的趨勢觀察(1990-2000)
李道明/紀錄片的定義
李道明/台灣紀錄片的美學問題初探
陳儒修/試論紀錄片本質
王慰慈/台灣紀錄片的類型發展與分析──以Bill Nichols的六種模式為研究基礎
陳淑卿/移\安置在地:論四部《流離島影》紀錄片的地方影像美學
陳衍秀/《流離島影》紀錄短片初探以<噤聲三角>、<南之島之男之島>、<0304>、<馬祖舞影>、<基隆嶼的青春紀事>為例
邱貴芬/紀錄片/奇觀/文化異質:以《蘭嶼觀點》與《私角落》為例
林杏鴻/找尋台灣獨立影像中的女性情慾主體──以《自溺》、《不可名狀的纏繞》、《等待月事的女人》以及《私角落》影片為例
郭力昕/不碰政治的台灣紀錄片文化──「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的啟發
楊元鈴/當真實不再是唯一目的
孫松榮/實驗性紀實
黃建宏/模糊遊走的革命之途──實驗電影的實驗與紀實電影的實驗性
張國治/象學觀的影像書寫